夫妻高烧住院12天,罪魁祸首是家里的它
出现持续高烧、听力减退症状
十堰医生接诊后
发现病因竟与
他们饲养的宠物有关
这是咋回事?
10月初,市民杨先生因持续发热,体温最高达41.4℃,且伴随肌肉酸痛、乏力等症状,来到国药东风总医院就诊,发热门诊核酸检测结果显示为阴性。由于他病情较重,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门诊详细筛查病史后,被转入该科室缓冲病房治疗。
次日,杨先生的爱人王女士也因高热入院。夫妻两人病情、症状极为相似。
经过与患者沟通询问后,发现二人之前并未有过类似病状。国药东风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主任王成国、副主任唐友勇在组织积极救治的同时,与患者以及家属再次沟通询问后,将怀疑目标锁定在家里饲养的鹦鹉上。
在详细了解病史后,医院及时上报十堰市疾控中心。随后,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一病区通过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(mNGS)检测,确认患者是“鹦鹉热衣原体感染”。同时,十堰市疾控中心立即对患者、家属及家里环境进行了采样复核。
经过12天的治疗,杨先生夫妻均已恢复健康,达到出院标准。
据王成国介绍,“鹦鹉热”是一种人畜共患病,由鹦鹉热衣原体从鸟类传播到人类而引起。因本病最初多在饲养鹦鹉的人群中发现,故名“鹦鹉热”。它不仅存在于鹦鹉身上,也存在于家禽中。冬季是“鹦鹉热”高发期,家庭养鸟是感染“鹦鹉热”的主要途径。
鹦鹉热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、头痛、肌痛和干咳,初发症状与流感相似。
如何预防“鹦鹉热”呢?王成国表示,避免接触病鸟,保持空气流通,经常进行消杀,最好选择室外饲养;养鸟时切勿过度拥挤,相邻的鸟笼可以用隔板隔开;避免鸟类食物、羽毛或分泌排泄物堆叠,以免疾病在禽鸟间交叉传播;近距离接触鸟类或排泄物时,可佩戴口罩、手套,之后及时清洗双手。
存在免疫缺陷的患者,如患有艾滋病、糖尿病、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、自身免疫疾病、血液病等基础疾病和免疫差的人士,最好远离鸟类,避免感染。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长沙晚报
群号码:498646536
群号码:498646536